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2012年2月1日-蘇州園林之旅-拙政園

2012-02-01-10-15-41
2012-02-01-11-32-38 笠亭的屋頂和與誰同坐軒結合結合在一起在視覺上又成為一個新的涼亭..
拙政園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亦是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始建於明正德四年,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園景典雅秀美,體現了明代園林曠遠明瑟,古樸自然的藝術風格,每年春夏兩季,園中舉辦杜鵑花節與荷花節,清香瀰漫,令人更是樂而忘返.
2012-02-01-09-19-45
2012-02-01-12-39-33
整個園區的平面圖與3d立體圖.
2012-02-01-12-47-26
正門就已經比其他園林有氣勢了
 2012-02-01-09-20-08
2012-02-01-09-22-40
在準備進去的時候.一定要去旁邊租個語音導覽機..對於此行的幫助非常的大..
蘭雪堂
是東部的主要廳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的詩句。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據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 “東西桂樹為屏,其后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境幽僻。堂前兩棵白皮松蒼勁古拙,墻邊修竹蒼翠欲滴, 湖石玲瓏,綠草夾徑,東西院墻相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蘭雪堂”匾額高掛 ,長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門相隔,屏門南面為一幅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屏門北面為《翠竹圖》,全部采用蘇州傳統的漆雕工藝,屏門兩邊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 山水。(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09-23-09
正面圖...
 2012-02-01-09-23-41
 2012-02-01-09-28-21
南面有全景圖...不過可以當作是個藝術欣賞..用來當導覽很辛苦
 2012-02-01-09-27-00
兩側的屏風
2012-02-01-09-30-02
從蘭雪堂往拙政園內部望去
芙蓉榭
榭是我國古代一種很美的建筑形式,憑借周圍風景而構成,形式靈活多變。芙蓉榭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四角飛翹,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靈 空架于水波上,佇立水邊、秀美倩巧。此榭面臨廣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憑欄四顧,可見滿池青翠,粉黛出水,風流麗質似亭亭玉立的 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風驟起,掀起一片綠浪,送來陣陣荷香,……盡情領略荷花的嬌美、幽雅和高潔的風骨。(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09-30-43
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奇石
 2012-02-01-09-31-59
從屏風的一角往外面的風景望去...也有不一樣的構圖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莊重質樸,圍柱間有坐檻,可以坐歇欣賞。四周草坪環繞,花木扶疏。亭北平崗小坡,林木蔥郁。亭 子之所以取“天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終年不涸,水質甘甜,因而被稱為“天泉”。據《乾隆長洲縣志》記載,元朝大德年間,這一帶有一 座寺廟叫大宏寺。又過了百來年,??澤和尚居住在這里,并建了一所“東齋”。齋前有井,稱“天泉”。蘇州是個水鄉澤國,河多、橋多、井也多,但被載入史冊 的則不多見。王心一建“歸園田居”時,保留了這井,也使園中平添幾許田園風光。(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09-37-04
很高的一座亭..底下很窄.因此不能同時拍下
 2012-02-01-09-37-09
傳說中的天泉..
 2012-02-01-09-39-45
2012-02-01-09-40-29
出了天泉亭以後..往北面看去.可以看到一間很有味道的茅草屋..不過這間可以說是拙政園工作人員的..工作室..遊客是不能進去參觀
 秫香館
秫香,指稻谷飄香,以前墻外皆為農田,豐收季節,秋風送來一陣陣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館亦因此得名。秫香館為東部的主體建筑,面水隔山, 為單檐歇山結構,室內寬敞明亮,長窗裙板上的黃楊木雕,共有 48幅,緣據行家考證,一部為《西廂記》,另一部為《金玉如意》。其中《西廂記》一出中,有“張生跳墻會鴛鴦”、“拷紅”、“長亭送別”等場景,雕鏤精 細,層次豐富,栩栩如生。夕陽西下,一抹余輝灑落在秫香館的落地長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館裝點得古樸雅致,別有情趣。(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09-42-23
正面照片..
2012-02-01-09-43-13
從斜測面可以拍到外面的建築架構
2012-02-01-09-44-03
內部的擺設
2012-02-01-09-41-47
2012-02-01-09-46-37
秫香館往南拍...兩岸的樹木與小橋的倒影..如果搭配上籃天白雲想必更好..
2012-02-01-09-49-52
枝頭的黃梅
放眼亭
以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來打造一處"臨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遠"的意境.
2012-02-01-10-00-48
由於四周被水包圍.因此過了一座小橋
 2012-02-01-09-53-13
走了一段很小的上坡
 2012-02-01-09-54-31
2012-02-01-09-56-02
便來到此亭.不過很單調.的一座涼亭
 2012-02-01-09-58-46
主要是在上面看盡周圍的風景
 復廊
位於東園和中園的分界上,兩邊園林景物的特徵各不相同,用來劃分和聯繫景區。因此,通過牆的劃分和廊的曲折變化,來延長景觀線的長度,增加遊廊觀賞中的興趣,並且通過復廊上造型各異的漏窗,達到小中見大,蘊含移行幻影的目的,因此在拙政園我們可以透過每扇漏窗看到不同的景致。
2012-02-01-10-03-55
用魚眼鏡頭把兩側的走廊及牆面包含進來
綠漪亭
2012-02-01-10-08-13
再前往綠漪亭的路上...拍攝.右上角是待霜亭
 2012-02-01-10-10-44
亭中牌匾
 2012-02-01-10-13-40
亭內把手...這樣華麗的把手.少見
 2012-02-01-10-10-22
2012-02-01-10-15-41
2012-02-01-10-21-17
各種角度的綠漪亭
梧竹幽居
建筑風格獨特,構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外圍為廊,紅柱白墻,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 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 門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意味雋永。“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體。“爽借清風明借月, 動觀流水靜觀山”對聯為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連用二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 比,相映成趣。(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0-17-22
亭中牌匾
 2012-02-01-10-17-04
2012-02-01-10-17-38
亭中擺飾一覽..坐在小石桌可以看盡四扇門美景
 2012-02-01-10-18-56
往東面望去.可以看到復廊上的漏窗之景
 2012-02-01-10-19-04
往北面望去.看到一叢竹林
2012-02-01-10-18-36
往南面望去..看到假山上的秀奇亭
 2012-02-01-10-18-05
往西面望去.
待霜亭
 2012-02-01-10-20-26
近照
2012-02-01-10-23-31
遠照...由於已經看太多亭.因此對於此亭已然麻痺.沒有感想了
雪香雲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適宜早春賞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動。周圍竹叢青翠,林木蔥郁,繞溪盤行,頗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為長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觀質樸而輕快,亭內匾額“山花野鳥之間”為當代書畫家錢君匋所書。
2012-02-01-10-25-40
正面照片
2012-02-01-10-25-57
亭內牌匾
2012-02-01-10-25-00
2012-02-01-10-28-22
2012-02-01-10-30-37
2012-02-01-10-31-48
在附近也有著盛開的黃梅..因此把遠處的見山樓..融合在我的構圖之中
 荷風四面亭
荷風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園中部池中小島,四面皆水,湖內蓮花亭亭凈植,湖岸柳枝絲絲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 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處十分貼切。尤其是聯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為開敞的建筑物,柱間無墻,所以視線不受遮擋,倍感空 透明亮,雖然無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無間,四周芙蓉偎依簇擁,不是密密匝匝地圍成了一道綠色的香柔之墻嗎?動人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使這座島上的小亭 愈發顯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風吹墻動,綠浪翻滾,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輕,夏荷艷,秋水明,冬山靜,荷風四面亭不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 若從高處俯瞰荷風四面亭,但見亭出水面,飛檐出挑,紅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滿塘荷花懷抱??的一顆光燦燦的明珠。(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0-33-59
來到這邊如果有租導覽機..將會聽到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介紹.把你帶入的此亭所呈現的意境之中
 2012-02-01-10-35-07
從這邊遠眺見山樓
2012-02-01-11-38-56
從宜兩亭拍攝荷風四面亭 
2012-02-01-11-43-13
從香洲遠眺荷風四面亭 見山樓
見山樓三面環水,兩側傍山,從西部可通過平坦的廊橋進入底層,而上樓則要經過爬山廊或假山石級。它是一座江南風格的民居式樓房,重檐卷棚, 歇山頂,坡度平緩,粉墻黛瓦,色彩淡雅,樓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樸之風。底層被稱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設吳王靠,小憩時憑靠可近觀游魚,中賞荷花,遠 則園內諸景如畫一般地在眼前緩緩展開。上層為見山樓,陶淵明有名句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樓高敞,可將中園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滿園新翠,?? 紫嫣紅;夏日薰風徐來,荷香陣陣;秋天池畔蘆荻迎風,寒意蕭瑟;冬時滿屋暖陽,雪景宜人。原先,蘇州城中沒有高樓大廈,登此樓望遠,可盡覽郊外山色。相傳 此樓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所。見山樓高而不危,聳而平穩,與周圍的景物構成均衡的圖畫。(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0-37-34
見山樓的一樓正門
2012-02-01-10-37-55
一樓擺設
2012-02-01-10-39-21
透過建築物中的窗外向外望
2012-02-01-10-40-58
2012-02-01-10-41-40
貳樓是禁止進入因此只能從外窺望
 2012-02-01-10-45-13
見山樓另一角度.把九曲石板橋融入進來
 見山樓-到影樓
 2012-02-01-10-47-08
2012-02-01-10-47-41
2012-02-01-10-48-12
2012-02-01-10-51-25
中途遇到一株盛開的黃梅...因此在此停留拍照.許久
倒影樓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的景點。樓分兩層,樓下是為“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石田),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 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拙政園之蜚聲江南,是與大畫家、大詩人文徵明分不開的。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 樓以資紀念,他將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石田畫像和《王氏拙政園記》拓片以及俞粟廬書《補園記》石刻嵌在樓下左右兩壁。中間裙板上刻有鄭板橋的書畫真跡。面 水的一側于柱間安裝通透玲瓏的長窗,窗內有木質低欄。倚欄而立,可憑水觀景。左有波形長廊相伴,右有“與誰同坐軒”,尤其是這些景物的倒影如畫,盡入眼 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動,景色絕佳。樓上原是園主兒媳王氏的書房。此樓四周遍植桂花無數,入秋賞罷殘荷賞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無論是讀書習 字,還是吟詩作畫、觀景自娛,皆環境可人,幽香可愛。(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0-55-03
一樓堂前上方的牌匾
2012-02-01-10-55-19
屋內擺設
2012-02-01-10-56-34
從倒影樓外眺望倒影...右前方為與誰同坐軒..中前方為宜兩亭
 盆景園
2012-02-01-10-58-43
2012-02-01-11-02-02
這邊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因此就沒多做攝影觀看
浮翠閣
2012-02-01-11-06-07
閣內擺設照片
2012-02-01-11-07-41
2012-02-01-11-08-23
遠眺浮翠閣
笠亭
 2012-02-01-11-08-47
八角形雙層建筑
與誰同坐軒
小亭非常別致,修成折扇狀。蘇東坡有詞“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故名“與誰同坐軒”。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 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墻上匾額、鵝頸椅、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軒內扇形窗洞兩旁懸掛??杜甫的詩句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 私。”扇亭地處山麓水邊,地理位置甚佳,樹高而雄,石幢靜立,人在軒中,無論是倚門而望,憑欄遠眺,還是依窗近視,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斷。(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09-55
軒中一個扇型窗戶把軒外的竹林凍結成一幅牆上的掛畫
 2012-02-01-11-10-07
側面照..想像一下.如果此刻外面下著大雨打個雷.在此觀賞將是一幅舒適美景
2012-02-01-11-12-25
2012-02-01-11-14-41
在此靜坐一會..用長焦鏡頭的特性遠拍卅六鴛鴦館
 留聽閣
為單層閣,體型輕巧,四周開窗,閣前置平臺,閣內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梅、鵲飛罩,浮雕、鏤雕、圓雕相結合,刀法嫻熟,技藝高超,構 思巧妙,將“歲寒三友”和“喜鵲登梅”兩種圖案柔和在一起,接縫處不留痕跡,渾然天成,是園林飛罩不可多得的精品。從整體外形看,留聽閣是一個抽象化的船 廳,廳前平臺如船頭。左側池塘中種滿了荷花,荷花生長期間其葉、蕾、花、果皆有姿有態,觀賞期特長,從春末夏初池面冒出點點綠錢到盛夏時節的滿池華蓋,直 至秋意濃濃的枯葉殘花,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到的美。俗話說,花無百日紅,再美的鮮花最終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殘花敗葉的凄涼晚景讓人不忍卒睹,唯獨秋 塘枯荷卻別有一種殘缺美的意境,李商隱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名句,留聽閣就是取此詩意而名。花謝了,人已老,景猶在,情難忘,觸人心境,發人幽思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17-47
2012-02-01-11-17-58
閣內照片與擺設...
 塔影亭
此亭從頂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為正八角圖案,是園中最精致華麗的建筑物之一。在留聽閣船臺,回頭望塔影亭,頓覺美妙至致。狹長的縱向水系拉 開了層次,隔了一定的距離,水灣的縱深感就增強了,那攢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寶塔,端莊怡然。真亭假塔,虛實相連,不失為西部花園中一個別致的景觀。(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20-59
2012-02-01-11-21-55
不開放因此在外面拍張照片便走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
是西花園的主體建筑,精美華麗,南部叫“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叫“卅六鴛鴦館”。一座建筑同時有兩個名字,這是古建筑中的一種鴛鴦廳 形式,以屏風、罩、紗??將一座大廳分為兩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鴛鴦廳面 闊三間,外觀為硬山頂,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攢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閣。南廳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宜于冬、春居處,廳南向陽,小院圍墻既擋風又聚曖,并使室內有適量的陽光照射。曼陀羅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張履謙建此館時曾栽種 18株名貴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卻如傲雪的臘梅嫣紅斗雪,“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獨特的美,此館匾額 是晚清蘇州的另一個狀元陸潤庠所題。陸狀元和洪狀元在蘇州話里洪、陸諧音“紅、綠”這一紅(洪)一綠(陸)同邑兩狀元為同一建筑寫匾額,為廳堂增色不少。(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25-43
2012-02-01-11-26-42
南廳十八曼陀羅花館的正面照片
 2012-02-01-11-24-58
廳外的光線...射進屋內的盆栽..
 2012-02-01-11-27-14
2012-02-01-11-27-36
卅六鴛鴦館廳房正面照片
 2012-02-01-11-27-54
文字介紹..不過我還是以語音導覽機為主
 2012-02-01-11-28-51
由鴛鴦館中唯一半開的窗戶往外看..
 2012-02-01-11-14-41
因為我剛剛就是從外面拍這扇窗戶
 耳房(暖閣)
主要是為了防止冬天的冷風直接進入主廳..來做一個緩衝區域
 2012-02-01-11-29-22
內部照片..光線不夠.畫質有點差
2012-02-01-11-30-51
外部照片.…主要是立於水面上
笠亭vs與誰同坐軒
 2012-02-01-11-32-38
笠亭的屋頂和與誰同坐軒結合結合在一起在視覺上又成為一個新的涼亭..
波形廊
在西花園與中花園交界處的一道水廊,是別處少見的佳構。從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環池布局,分成兩 段,臨水而筑,南段從別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鴛鴦館止;北段止于倒影樓,懸空于水上。這里原來是一堵 分隔中、西園的水墻,作為兩園之間的分界橫在那里,如何規劃成景頗費躊躇。聰明的工匠借墻為廊,凌水而建,以一種絕處求生的高妙造園手法來打破這墻僵直、 沉悶的局面,將廊的下部架空,猶如棧道一般,依水勢作成高低起伏、彎轉曲折狀,使 景觀空間富于彈性,具有韻律美和節奏美。由南往北,經過一系列形態變化之后,突然出現大幅度轉折,把它拉離園墻一段距離,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貼水面, 左右凌空,廊頂變化如亭蓋,臨水處立小石欄柱兩根,猶如釣臺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樓的近終點處,在其下部設一孔水洞,讓廊跨越而過,使園的中、西部水系 相通,廊體也拔高至最高點。若遠看水廊,便似長虹臥波,氣勢不凡。(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33-49
2012-02-01-11-33-55
其實不太能領會箇中奧妙的我.也是拍了兩張
宜兩亭
在別有洞天靠左,疊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頂,這就是“宜兩亭”。它踞于中園和西園分界的云墻邊,亭基較高, 六面置窗,窗格為梅花圖案。登上宜兩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后,宜兩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 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范例。“宜兩”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與元宗簡結鄰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樹 探出圍墻,可為兩家共賞。白居易寫詩贊美道:“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以此來比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 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豈 不妙哉!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就這樣,一句好詩,一段佳話,造就了一個妙亭,一道風景。(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37-58
內部照片.不過重點不是在這
 2012-02-01-11-36-54
亭中附近的尚未萌芽枯樹...有種蕭條的味道
 2012-02-01-11-41-04
2012-02-01-11-41-12
站在亭中俯瞰中部山水風光..
2012-02-01-11-38-56
遠眺遙遠的荷風四面亭
香洲
香洲為“舫”式結構,有兩層艙樓,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筆下 “芳洲”的典故,《楚辭》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的句子。古時常以香草來比喻清高之士,此處以荷花景觀來喻意香草,也很得體。在中國古典園林 眾多的石舫中,拙政園香洲大概稱得上是造型最為美觀的一個。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為榭,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線條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當,使人想起古 時蘇州、杭州、、揚州一帶山溫水軟、畫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邊,正當東、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依岸,由三塊石條所組成的跳板登 “船”,站在船頭,波起漣漪,四周開敞明亮,滿園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卻荷風陣陣,舉目清涼。香洲船頭上懸有文徵明寫的題額,后人還專門為之題 跋。香洲這條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勝,使人感到一種對高潔人格的追尋。(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43-13
從香洲遠眺荷風四面亭
2012-02-01-11-46-33
香洲的介紹牌
2012-02-01-11-46-44
內部照片
2012-02-01-11-47-33
外部照片
2012-02-01-11-48-24
從惻面拍香洲的
2012-02-01-11-47-20
在香洲上.拍沿岸水面的倒影

玉蘭堂
玉蘭堂,是一處獨立閉的幽靜庭院,它處在拙政園主人居住區與花園的交界部位,是園主會見賓客與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場所,玉蘭
堂高大寬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墻高聳,好似畫紙,墻上藤草作畫,墻下筑有花壇,植天竺和竹叢,配湖石數峰,玉蘭和桂花,色、香宜人。
玉蘭堂曾名筆花堂,與文徵明故居中的筆花堂同名。這顯示了當初園主王獻臣與文徵明之間不同一般的親密關系;再則,夢筆生花也是古時文人對創作靈感的一種追尋。在此讀書作畫,實是人生的莫大享受。(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51-37
由於大門深鎖.所以不得其門而入

小滄浪
小 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 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 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了江南水 鄉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1-52-51
從玉蘭堂往小滄浪走.會經過捲雲山居..過了前面的拱門
 2012-02-01-11-53-01
便是雅石齋..庭院擺放各種雅石.不過這部分我就沒拍
 2012-02-01-11-53-53
志清意遠則是旁邊的一處小景點
 2012-02-01-11-53-33
 志清意遠取自義訓"臨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遠"之意
2012-02-01-11-56-14
小滄浪正面照
 2012-02-01-11-56-45
2012-02-01-11-56-48
兩旁的擺飾
2012-02-01-11-54-36
文字介紹

松風水閣
松、竹、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作歲寒三 友,在文人寫意園中,尤愛栽種這類用以比德的植物,來表達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樹經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將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蒼勁古拙 的姿態常被畫入圖中,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樹種之一。松風水閣又名聽松風處,是看松聽濤之處。這座水閣攢尖方頂,空間封閉,由廊間小門出入,其余三面采用 半墻加半窗的結構。屋頂出檐特大,飛檐起翹尤高,表現出翩翩欲飛、飄逸輕靈的風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規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過45度角,凌空架于水 上,可避陽通風,最適宜于夏天觀景。亭側植有黑松數株,有風拂過,松枝遙動,松濤作響,色聲皆備,是別有風味的一處景觀。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2-00-18
從外面與小滄浪的局部合拍
 2012-02-01-11-56-55
2012-02-01-11-57-10
閣內照片

小飛虹
蘇州是水鄉,拙政園是水園,有水必有橋。拙政園里有石板橋、石拱橋等,小飛虹的 型制很特別。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取南北朝宋代鮑昭《白云》詩飛虹眺秦河,泛霧弄輕弦而命名。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故以為 名。虹,是雨過天晴后橫跨大地的一架絢麗的彩橋,古人以虹喻橋,用意絕妙。它不僅是連接水面和陸地的通道,而且構成了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小飛虹橋體為 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橋面兩側設有萬字護欄,三間八柱,覆蓋廊屋,檐枋下飾以倒掛楣子,橋兩端與曲廊相連,是一座精美的廊橋。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2-00-33
招牌這邊是熱門的拍照地點
 2012-02-01-11-58-42
2012-02-01-11-59-31
看起來很平凡..不過因為是唯一的廊橋所以彌足珍貴
 得真亭
二條遊廊交匯於此:東北是小飛虹廊橋,南邊水廊由小滄浪水閣而來;西向,遊廊曲折通向玉蘭堂。亭北向,與水中之荷風四面亭遙遙相 望,而造型別具一格的香洲又在假山之後大片花木叢中隱現不定。“得真”之名似乎頗多學究氣,《荀子》曰:“至於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 其真矣。”晉左思亦有詩云“竹柏得其真”,當年園主借松柏以自喻清高。原先此處松柏翠竹蔥鬱喜人。現在亭前綠地上植桂多株,伴以紫竹,更有一座小假山相點 綴,“得真”之原意已衍化為“得自然之真”的純粹審美性質了。亭正中,懸有一面大鏡,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鏡中,頗有“鏡裡雲山若畫屏”的境界,自然之真趣 於鏡中得之。亭子由於要接續廊橋,故於矩形平面之前凸出一個方形小披屋,大亭作歇山頂,小披屋則是攢尖頂,兩者相加,使亭的輪廓變化多樣。

2012-02-01-12-02-38
正面照片
倚玉軒
又稱南軒,位於遠香堂西側臨池,是四周帶廊的三開間小軒主向朝西,與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級石階向北,即是蘭曲平橋,去荷風四面亭;向南有遊廊,通向小飛虹廊橋。這一帶曲廊彎環迴轉,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內原先植青竹數十竿。青竹在詩人筆下有碧玉之美稱。成園之初,文徵明《拙政園圖詠》中曾有“倚楹碧玉萬竿長”之句,軒之得名亦源自此。小軒東廊直接主廳北邊的大月台,與之成倚角之勢,是拙政園中部名景之一。清代學者曲園居士俞樾當年遊園後曾為園主人小篆“聽香深處”四字額懸於軒西向廊內,並評曰“吳下名園以拙政園為最,其南一小軒,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為園中勝處。”後此匾遺佚。小軒在建築上也頗有特色.為了方便賞景,共有三個出口,除西向主門外,南向、東向的軒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稱處處鄰虛。屋頂為歇山構造,曲線優美,歇山山花探入水面,從對岸山島看來,其倒影上下相銜,分外嬌好。
2012-02-01-12-05-21
2012-02-01-12-05-28
正面照片
2012-02-01-12-06-25
2012-02-01-12-06-33
廳內擺設.中間有一塊太湖石
2012-02-01-12-06-46
特寫.不過我沒有慧根.所以是不太會欣賞

遠香堂
遠香堂為四面 廳,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舊址上,為清乾隆時所建,青石屋基是當時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堂北平臺寬敞,池水 曠朗清澈。荷池寬闊,紅裳翠蓋,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葉田田,荷風撲面,清香遠 送,是賞荷的佳處。園主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堂內裝飾透明玲瓏的玻璃落地長窗,規格整齊,由于長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盡收 眼底,猶如觀賞山水長卷。室內陳設典雅精致。
2012-02-01-12-08-01
正面照片
2012-02-01-12-07-22
2012-02-01-12-07-20
內部擺設
綉綺亭
 枇杷園北邊假山上的長方亭。登高遠眺是古典園林遊賞風景的重要方式,私家花園儘管占地不大,但每每也要設立高處的賞景小築。綉綺亭是拙政園中部水池南邊唯 一的山巔亭台,這裡向北可觀望大荷花池及水中兩座山島,南看便是潔靜的枇杷小園,西邊與遠香堂互為對景,東向則是海棠春塢等幾組建築。山下湖石圍成的自然 形花壇中種植多本牡丹,每當陽春三月,姚黃魏紫,嬌艷欲滴,登亭四望紅花綠葉,爛漫如錦,正合杜甫“綉綺相輾轉,琳瑯愈青熒”的詩意,故名。小亭造型很是 清秀美麗,四角起翹輕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頂之間的比例恰到好處,充分表現了古典園林小築之美。亭西檐下,懸掛着橫捲形的匾額,上邊行楷書寫着亭名。 原先,西柱上掛有清人所寫的楹聯:“人遠忽聞清籟起,心閒頻得異書看”。現原聯佚失,改懸從它處移來的勸人處世的聯文:“生平直且勤,處世和而厚”。亭內 復有額對,橫匾為“曉丹晚翠”,上聯是“露香紅玉樹”;下聯為“風綻紫蟠桃”。據姑蘇文化老人回憶,亭中在抗戰前曾懸有梁山舟撰書的景聯:“閒尋詩冊應多 味,得意魚鳥來相親”,其境界似乎比今聯要高。
2012-02-01-12-11-39
從遠處拍.帶點黃梅
2012-02-01-12-12-31
2012-02-01-12-13-16
遠照與近照
枇杷園
枇杷園 遠香堂東南隅的一座小院,以白牆灰瓦,高下起伏的雲牆作為分隔,牆外是大的山池景色,牆內則是一座幽靜的園中園。進園的月洞門安排得甚是巧妙:腰門北的黃石假山在貼近枇杷園雲牆處,突然轉折而怒出,恰巧遮住小園之入口,遊人必須行至遠香堂東側牡丹花台處折而南望,才會不期地發現這一方小天地。圓門上方有一樸素的磚雕點明了主題。園內原先植有多株枇杷,每至初夏,一片蔥翠的濃綠上金果纍纍,獨具江南村舍小庭的風光。我國古典園林中除了塑造山水風景外,也常常設置模擬田園山野風光的景點。當年園主人取名“拙政”,即欲治理園圃,收收果子種種菜,有較強的歸農思想。枇杷園就是這一思想在造景上的反映。小園的佈局構思也較富特色:它的南邊是嘉實亭,亭名是對園名很好的烘托,小亭周圍樹茂峰秀,遊人未進園就能從月洞門中欣賞到,而入得枇杷園返身回望,水池中山島之巔的雪香雲蔚亭又正好處於洞門的圓環之中,恰似古代的團扇山水小景,圓門上磚刻“晚翠”,便是其很好的題畫。這一極為巧妙的對景借景增添了這座園中園的藝術魅力。小院之西,玲瓏館突出於遊廊之前,館北為湖石假山,外形很是婉轉玲瓏,宛如天上雲彩。一邊,分隔小院的雲牆依勢斜上山去,山上,小巧的綉綺亭翼然而立。這裡造園家以雲牆、假山、圓洞、花窗和迴廊靈活地將小園從大的山水空間中分隔出來,創造了兩個既通又分的遊賞空間。枇杷園並不是孤立的小園,向東,它還聯繫着聽雨軒、海棠春塢等庭園,形成拙政園中部東南角層層相套的“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景色

2012-02-01-12-15-13
正門..感覺有種園中之園的味道
 2012-02-01-12-15-32
2012-02-01-12-15-42
雖然不認識樹.不過我猜裡面應該有幾株是枇杷樹
玲瓏館
批把園中的主要建築,坐東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聽雨軒小院,館前原置有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峰,現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館側栽有鳳尾細竹。這一風景格局頗有宋人蘇舜欽詩“月光穿竹翠玲瓏”之意境,館即得名於翠竹美石。小館前邊是一色卵石鋪地,環境極為清幽潔靜,實為閒居讀書之好去處。故館內正中懸有“玉壺冰”的橫匾。匾名摘自南朝鮑照“清如玉壺冰”之詩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館內窗格紋樣及庭院鋪地均用冰裂紋圖案,甚見古雅。玉壺冰額兩側,懸有當年主持修復古園的張之萬手書的楹聯:“曲水崇山,雅集逾獅林虎阜;蒔花種竹,風流繼文畫吳詩”。館內還掛有晚清王文治所撰一聯;“林陰清和,蘭言曲暢;流水今日,修竹古時”。這些題對是遊賞小院風景很好的說明及指導,同時也增加了古園的文化內涵。
2012-02-01-12-16-02
正面照片...
2012-02-01-12-16-22
文字介紹圖片
2012-02-01-12-16-40
2012-02-01-12-17-22
館內掛著玉壺冰的匾額

嘉實亭
園 內種植許多枇杷樹,枇杷秋天孕蕾,冬天開花,春天結果,夏天成熟,蘊含四季之氣,結成累累金丸。嘉實亭,既有對江南名園的贊揚,又寓意收獲的喜慶。亭墻正 中開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側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臘梅,夏有芭蕉,組成一幅天然的立體圖畫。通過枇杷園洞門,嘉實亭與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組對景,這是造園的藝 術手法之一。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2-18-07
2012-02-01-12-18-26
正面與側面照片..不過沒有特殊的感覺..中間的漏窗一樣能把外面的景色形成一幅掛畫嵌在牆壁上
聽雨軒
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筑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后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后相 映。五代時南唐詩人李中有詩曰:聽雨入秋竹,留僧覆舊棋;宋代詩人楊萬里《秋雨嘆》詩曰: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現代蘇州園藝家周瘦鵑 《芭蕉》詩曰:芭蕉葉上瀟瀟雨,夢里猶聞碎玉聲。這里芭蕉、翠竹、荷葉都有,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 異,自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2-19-12
文字解說牌
2012-02-01-12-19-32
2012-02-01-12-19-41
2012-02-01-12-19-52
軒內各種擺設

海棠春塢
倚虹長廊蜿蜒,玲瓏館東側花墻分隔的獨立小院是海棠春塢。造型別致的書 卷式磚額,嵌于院之南墻。院內海棠數株,初春時分萬花似錦,嬌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艷質,有超群絕類之美。文人墨客為之動情謳歌。庭院鋪地用青紅白三色鵝卵石 鑲嵌而成海棠花紋。院內茶幾裝飾圖案均為海棠紋樣。處處有景點題,庭院雖小,清靜幽雅,是讀書休憩的理想之所。
(轉自大紀元文化網)
2012-02-01-12-21-01
一定會有的文字解說牌
2012-02-01-12-21-08
2012-02-01-12-21-16
內部擺設照片..
2012-02-01-12-21-46
庭院上的招牌
 2012-02-01-12-21-52
從庭院往室內拍
 2012-02-01-12-22-10
遼闊的庭院.不過實在是不喜歡大陸的草皮.感覺像是人的頭髮(馬桶蓋造型)
 2012-02-01-12-33-26
在最後的建築物.充滿個各種園林解少
攝影器材清單:
機身: Canon 5d canon 50d
鏡頭: CANON EF 85MM/1.2L,SIGMA MACRO 150MM/2.8 SIGMA MACRO 50MM/2.8 CANON EF 28MM/1.8, SIGMA 150MM-500MM/4 - 5.6
閃光燈: Nissin Di866
腳架:Feisol ct3441

更多的照片在FLICKR歡迎參觀

2012-02-01-10-19-042012-02-01-09-19-452012-02-01-09-20-082012-02-01-09-22-402012-02-01-09-23-092012-02-01-09-23-41
2012-02-01-09-27-002012-02-01-09-28-212012-02-01-09-30-022012-02-01-09-30-432012-02-01-09-31-592012-02-01-09-35-36
2012-02-01-09-37-042012-02-01-09-37-092012-02-01-09-39-452012-02-01-09-40-292012-02-01-09-41-472012-02-01-09-42-23
2012-02-01-09-43-132012-02-01-09-44-032012-02-01-09-46-372012-02-01-09-49-522012-02-01-09-53-132012-02-01-09-54-31
Flickr 上的相片集 20120201-蘇州-02拙政園


上一篇 蘇州園林之旅-耦園
下一篇 蘇州園林之旅-EN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