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德烈教堂...以及早晨從房邊拍濱海灣花園
清晨天未亮就已經起床..老婆身體微恙..今天是一個人的旅行
早上八點購物中心外圍空蕩蕩... 只有打掃的清潔人員在
購物中心外圍的藝術科學博物館..不是柚子皮..是蓮花造型..所以底下的水池也種滿了蓮花
不同的角度在拍一次.就開始今天的旅程
今天的旅程即將要走的路.全程有10km 紫色的線條就是靠雙腳採出來的
讚美廣場
是新加坡一個歷史悠久的建築群,原為天主教聖嬰女修院(CHIJ)及宿舍古德威爾屋(Caldwell House),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該修道院使用了131年,古德威爾屋建於1840年至1841年,哥德式教堂建於1904年。此教堂現在是一個多用途禮堂,名為讚美禮堂(CHIJMES Hall),用於餐飲、購物、音樂演奏、戲劇表演以及婚禮。而古德威爾屋現在是一個畫廊,兩座建築都被列為新加坡國立古蹟。
地圖
沿著圍牆邊...因為一大早..只能從小門先進去..很多門都沒開
從後面拍.很漂亮的一座教堂
這個才是正門..正面照片
教堂跟周圍的大樓顯的格格不入..在過去教堂通常是最高的建築.不過科技進步..教堂通常是比較矮的建築
一排的圓栱走廊..以及螺旋而上的樓梯...雖然被維護得很好.外觀潔白.不過還是有味道..尤其在清晨沒人打擾的時刻
女子學校的介紹牌與眼前的建築
區內都有餐桌...可見中午與晚上一定是高朋滿座的時候
再回頭拍一次教堂
在這樣綠意盎然....古色古香的環境裡用餐..應該不錯
亞美尼教堂
哥里門是新加坡許多優秀的歷史建築物的建築師。亞米尼亞教堂可以說是他的傑作,也許是該國早期最好的地標建築。政府於1834年將土地批給亞美尼亞社區興建教堂。到1835年建築完成。1836年祝聖,供奉聖啟蒙者額我略,亞美尼亞第一位宗主教,它是在新加坡興建的第二座教堂。
超過一半建築成本由新加坡的亞美尼亞社區捐贈,其餘部分來自爪哇和印度的亞美尼亞人,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新加坡的歐洲和中國商人。考慮到亞美尼亞社區非常小 — 1824年人口統計只有16名成員 —其貢獻相當巨大,證明了亞美尼亞人對宗教的虔誠。1821年,斯坦福·萊佛士爵士登陸兩年後,社區舉行宗教儀式,1827年,第一任牧師抵達。
地圖
正面被樹擋住.…很難拍的到全貌
側面.後面以及沈思中的天使
介紹牌與正面
裡面的空間其實很小...沒有幾排座位
正門出來外側的小徑..旁邊有很多人象徵性的背著十字架..
後面有一塊很大的草皮
出來會看到中央消防局..感覺跟台灣總統府很像
聖安得列教堂
聖安德烈座堂(Saint Andrew's Cathedral)是新加坡的一座聖公會主教座堂,也是該國最大的主教座堂。它位於新加坡中區的中央商務區內,靠近新加坡政府大廈。它是聖公會新加坡教區的主教座堂,該教區的26個堂區和超過55個堂會的母堂。座堂的標誌是聖安德烈十字。最初的聖安德烈堂是由哥里門設計,興建於1835至1836年。第二座聖安德烈堂由湯姆森設計,興建於大約1842年。1845年和1849年的兩次雷擊所造成的損害 導致在1852年關閉,1855年拆除。
目前的教堂是由麥弗遜上校設計。為了削減成本,如同當時許多建築一樣,使用了印度犯人勞動。1856年3月4日,加爾各答主教丹尼爾威爾遜為其奠基,1861年10月1日舉行了第一次禮拜。1862年1月25日祝聖。1869年,由加爾各答教區轉給納閩和沙撈越教區。1870年,會吏長將其祝聖為聯合教區的主教座堂。
1942年,新加坡陷落於日本之前不久,座堂曾用作戰地醫院。
地圖
從後面的馬路可以拍到全貌
牌子上載明了各種活動的時間
高聳的高塔..跟澳門的教堂一樣...
由於被外圍的樹遮掩..很難可以拍到全貌..教堂前面絕對不是一片大草皮可以讓我自由的拍照
各種角度的教堂內部照片.有些有用移軸鏡頭拍攝.已經修正變形
也是屬於典型的天主教教堂...有區分信徒與神職人員的區域
細部照片
新加坡高等法院
此處原是1900年所建歐洲大酒店的所在地,面向大海,是新加坡唯一能與萊佛士酒店相比的酒店。1936年拆除,1937年4月1日為最高法院大廈奠基,為整個英屬馬來亞最大的一塊基石,石頭下方埋著一個時間囊,裡面包括1937年3月31日的六份新加坡報紙在,和一些海峽殖民地的硬幣。1939年8月3日大廈揭幕,這是英國殖民地時期最後建造的一座地標建築,古典主義風格。這座大廈與毗鄰的政府大廈,計劃改建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地圖
側面照片
舊國會大廈
築物昔日是新加坡民主制度下的國會大廈,現已改為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 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家是一個深具吸引力的場所。 它展現給您國內外藝術家所創造的現代視覺藝術、音樂、舞蹈、電影與話劇。 走入“時光的長廊”,您可從展覽品中了解當年國會大廈的精神、面貌與多個著名人物。 可別錯過了豎立在這所雄偉的國家建築外的銅像。 它是暹羅朱拉隆恭國王於1871年所贈的禮物。 新加坡國會已搬遷到附近的國會坊一號。地圖
正面照片.由於當天沒有營業.所以沒有進去看
萊佛士登陸遺址
萊佛士登岸遺址,位於新加坡河畔的泊船北碼頭,碼頭上矗立著萊佛士爵士銅像,銅像是為紀念萊佛士爵士這位新加坡的開埠者而立。 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他38歲那年發現了新加坡 ,新加坡在他的自由貿易觀念影響下迅速成長,成為亞洲第一個自由貿易港。 萊佛士爵士將新加坡稱為“我的小孩”,而新加坡人則尊稱他為“國父”。地圖
中間的銅像在維修..看不到
]
這條沿著新加坡河的人行道...看來是夜生活的重要地方..攤販在中午都沒開門做生意
沿著河.看著藍天白雲.高聳的大廈..乾淨的天空.一整個舒服.雖然熱.但是內心充實
松發肉骨茶
地圖
也是知名的老店.不過中午沒開門
新加坡賓樂雅旅館
地圖
很有名的綠建築 大樓外牆種棕櫚樹和熱帶植物 會呼吸的建築物
亞坤
1926年,黎亞坤從中國海南移民到新加坡,在一家咖啡檔口擔任助手,[6]然後與其他兩個移民一起在直落亞逸泊船處開始擺攤,售賣咖啡、梳打餅和吐司。後來那兩個移民退出,讓黎亞坤自己經營檔口。他在海南探親時娶親,後來妻子與他在新加坡安頓下來。她建議將每片麵包切成兩半,並用她自製的咖椰與吐司結合,這便成了他們的招牌咖椰吐司。該檔口在1944年以英文名「Ya Kun Coffeestall」(亞坤咖啡檔)登記,漸漸開發了美味咖椰吐司與友善服務的聲譽。夫妻倆、八個孩子和另外七戶家庭共同居住在馬路對面的一棟三層店屋內,那裡是豐隆大廈的現址。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幫忙攪咖椰、跑腿、烤吐司,最終管理攤位運作地圖...
店門口的人形立牌..有那種麥當勞叔叔通常站在店門口的味道
緊鄰很窄的馬路
店內外座無虛席
就是為了吃這個
老巴剎美食廣場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小販中心(又稱熟食中心,英文:hawker centre)是由政府興建的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售賣食品物美價廉、種類繁多,以東南亞熟食以及飲品為主。一般小販中心建於組屋(公營房屋)或交通交匯處附近,尤其受到中下層民眾歡迎,性質和香港的大牌檔、冬菇亭相近。
小販中心運作模式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開始興起,當初是政府為對付街頭無牌熟食小販而興建的。當時的小販中心因為衛生情況惡劣而知名,但後來政府開始加強管制,熟食小販需要符合一定衛生條件方能領牌營業。1990年代後期,新加坡政府開始改建小販中心改善環境,並將英文名稱由hawker centre改為food centre。
地圖
這樣拍跟後面的大樓還蠻協調
頂上古老的大鐘 ..不過由於老婆微恙.所以看來是跟燒烤無緣//只能拍照回味
看著旁邊的高樓..我又走回了金沙購物中心...今天上半天的旅程結束了
上一篇 新加坡之旅-DAY03濱海灣金沙與摩天輪
下一篇 新加坡之旅-DAY04濱海灣花園與夜景
20150622-新加坡之旅-DAY04行政區與夜景
小cow 的相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