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2019年8月18日-孟府孟廟

2019-08-18-10-36-45
2019-08-18-11-06-25


解說影片
Screenshot_2019-11-20-23-16-19-295_org.gyh.rmaps
景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不過可以看的東西很多 也是很花時間
孟府孟廟-背面022
孟府孟廟-正面021
門票正反兩面

孟府孟廟

孟府始建於北宋末期,已有大約800餘年曆史。 孟府具體始建年代不詳。 據孟廟內現存明洪武六年(1373年)立《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 宋仁宗 景祐四年,孔道輔守兗州 ,訪亞聖墳於四基山之陽,得其四十五代孫孟寧,用薦於朝,授迪功郎 ,主鄒縣簿,奉祀祖廟。迪功新故宅,壞屋壁乃得所藏家譜。”這說明北宋景祐年間就已經修建了孟府,但不詳地址所在。 [1]
根據孟府大堂前現存幾棵相當古老的檜樹,緊同孟廟毗鄰的建築佈局來考證,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於城南的同時,遷建孟府於孟廟之西側
2019-08-18-10-22-34
2019-08-18-10-23-35
檢票口

櫺星門

孟廟之正南門,亦係孟廟第一座木架結構門坊。 為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孟廟時所建。 坊額上楷書“櫺星門”三個光彩奪目的貼金大字,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東巡撫 丁寶楨手書。 《 後漢書 》載:“ 櫺星 ,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櫺星。”古人認為“櫺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慶”,天子祭天必先祭櫺星。 孟廟第一道大門以“櫺星”命名,即意味著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聖如天之意。 櫺星門4柱3洞,雕樑畫棟,色彩絢麗,重簷斗拱,凌空欲飛,高大威嚴。 在封建社會,櫺星門只有每年農曆二、八月舉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欽差大臣前來拜謁孟廟之時才打開,平時閉門不啟,以示嚴肅莊重。 門內,東西兩邊各建有一座互相對稱的歇山轉角、斗拱承託的木坊,東名“繼往聖”,西名“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對儒家學說有“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的功績。
2019-08-18-10-22-52
2019-08-18-10-31-57
孔廟都會有這個門沒想到孟廟也有 應該格局都是一樣的
2019-08-18-10-37-52
從後面拍攝

亞聖廟石坊

進櫺星門,為孟廟第一進院落 。 往北,北牆正中是座精雕細刻的 石坊,即“ 亞聖坊 ”,也是孟廟第二道門坊。 這座石門坊為四柱三門,柱為八棱,頂端裝飾古瓶 、朵雲,類似華表。 坊額正中刻楷書“亞聖廟”三字;東側門楣坊心線刻雲龍;西側門楣坊心線刻長有雙翼展翅飛翔於流雲之中的翼龍。 石坊東側豎有明萬曆九年(1581年)所立《鄒國亞聖公廟》石碑一幢。 據碑文可知,這座門坊原為明代的孟廟大門,其建置年代,應在明萬曆九年之前。
2019-08-18-10-38-38
正面照
2019-08-18-10-37-32
孟廟平面圖

泰山氣象門

穿過亞聖廟石坊,便進入孟廟第二進院落 。 院內古柏蒼蒼,翳天蔽日,雖歷經滄桑,依然枝幹挺拔。 院中有一條磚鋪甬道,直通“儀門”。 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啟門洞的高大門樓。 門額上懸一豎匾,上書“ 泰山氣象門”5個大字。 故儀門又稱泰山氣象門。 “泰山氣象”4字取義於程子之說:“曰仲尼元氣, 顏子春生, 孟子並秋殺盡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之氣象也。”此門之名即由此而來。
2019-08-18-10-42-54
正面
2019-08-18-10-39-28
細節
2019-08-18-10-44-51
小宇很愛把廟旁的石階當溜滑梯

康熙御碑亭

承至門左側,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簷翹角,斗拱承托,綠色琉璃瓦覆頂,貼金彩繪,富麗堂皇。 亭內放置清康熙《御製孟子廟碑》一幢,故稱此亭為康熙御碑亭。 碑額浮雕泰山祥雲、二龍戲珠等圖案,雕刻技藝精湛,形象逼真。 碑座為一巨大石雕,獅頭、龜背、鷹爪、蛇尾——似龜非龜的怪獸。 其實它並非烏龜。 據徐應秋 《玉芝堂·龍生九子》中說,此獸叫“ 霸下 ”,又叫“贔屃”,傳說是龍的第6個兒子,喜文好負重,力大無窮。 這塊石碑是孟廟中現存最大的一塊石碑。 碑文字體工整秀麗,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聖祖玄燁御筆親書。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是
孟廟一年一度的廟會,這天,當地群眾絡繹不絕來孟廟趕會,百姓稱之為“ 走百病 ”。 人們不僅爭相往碑座下的縫隙裡投擲硬幣,而且都要用手摸摸這座石雕怪獸的腦袋和屁股。 說是“十六摸摸烏龜頭,全年高興不發愁;十六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不生病。”以至這碑座贔屃的頭和屁股被人們摸得越來越光滑了。 碑亭東側,豎有《孟母斷機處》、《子思子作中庸處》、《 孟母三遷祠 》和乾隆皇帝的《述聖子思子贊》、《述聖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數幢。 這些石碑原來立在古城南門外左側的“孟母斷機堂”和“子思書院”處,因這兩處古建築建國前毀於戰火,遂移至孟廟內保存。

2019-08-18-10-45-58
介紹牌
2019-08-18-10-47-25
2019-08-18-10-46-21
外觀
2019-08-18-10-46-44
2019-08-18-10-46-48
內部

五通碑

2019-08-18-10-47-52
介紹牌
2019-08-18-10-47-55
2019-08-18-10-47-30
外觀

啟賢門

中為“承聖門”,東為“啟賢門”,西為“致敬門”。 “承
聖”二字,取孟子上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統緒之含義。而“啟賢”則含有讚頌孟子父母有“啟毓聖賢”之貢獻的意思。
2019-08-18-10-48-19
介紹牌
2019-08-18-10-48-39
正面
2019-08-18-10-48-50
匾額

啟聖殿

原名為“ 邾國公殿”。 為供奉孟子父親啟聖邾國公的殿堂,故名。 位於孟廟第四進院落東路,啟賢門內, 亞聖殿左側。 殿為五楹,四周出廈,單簷歇山式建築。 殿高9.97米,東西橫寬12.40米,南北縱深10.60米。 孟子父親名激,字公宜。 殿正中神龕內安置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親塑像,像前木牌位上楷書“啟聖邾國公之位”。 殿內龕、像“文革”中被毀,1986年恢復塑像。
2019-08-18-10-53-40
介紹牌
2019-08-18-10-54-05
2019-08-18-10-55-18
正面與側面

孟母殿

位於啟聖殿之後,有高築甬道相通,是供奉孟子母親的殿堂。 該殿原名為“宣獻夫人殿”,後改為孟母殿。 殿高7.80米,東西橫寬10.98米,南北縱深9.53米。 殿內無塑像,正中神龕內安放一木主牌位,其上楷書“鄒國端範宣獻夫人之位”。 東壁有一神龕,內放孟子立體石刻像一尊。 據舊縣志載,此為宋景佑年間孔道輔修理孟母墓時所得,定名為“孟子自刻為母殉葬石像”。 殿內西側豎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致祭碑。 後人稱譽孟母“三遷之教, 炳彪天壤。子之聖即母之聖”。 《 韓詩外傳 》載:“對孟子之語實天下為人姑者之模範,矧獨母教而已哉。” 孟母早在唐代即闢有專祠歲祭,宋代被封為“ 邾國宣獻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為“ 鄒國端範宣獻夫人”。
2019-08-18-10-56-08
介紹牌
2019-08-18-10-56-28
2019-08-18-10-57-24
正面與側面

宋代古檜

2019-08-18-10-58-18
2019-08-18-10-58-34
介紹牌與正面

亞聖寢殿

寢殿緊靠亞聖殿之後,並有高築甬道同亞聖殿後檐台相連結。 此殿始建於元元貞元年(1295年),原名為“ 邾國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 明弘治十年(1497年),增修孟廟時改為“寢殿”,成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專祠。 殿內供奉“ 亞聖夫人田氏之位”的木製牌位 。 現闢為展覽孟子生平事蹟的地方。 寢殿為五楹歇山式建築,高10.67米,縱深12.58米,橫寬21.23米。 殿前露台之下甬道右側豎有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同時鐫刻八思巴文和漢文互相對照的褒崇孟子父母的《皇帝聖旨碑》。 露台和甬道之上有三棵古檜樹,為北宋宣和年間所植,距今已九百年,依然青翠蓊鬱,茁壯茂盛。
2019-08-18-10-58-46
介紹牌
2019-08-18-10-59-08
正面

焚帛池

位於祧主祠之後的一個獨立小院內,孟廟寢殿之西側。 院之東南向東開一小門,與亞聖殿院相通。 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牆,門向正南,其內正中偏北建有一須彌座的磚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長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書“焚帛池”三字。 孟氏後裔每次祭祀祖先後,即在此處焚燒祭文
2019-08-18-11-01-20
介紹牌
2019-08-18-11-01-48
2019-08-18-11-01-58
正面

祧主祠

位於亞聖殿之西側,致嚴堂之後。 亞聖殿西側有一小門,取名 “義路”,可通往祧主祠院。 祧主祠是孟氏家廟 ,確切地說是孟氏遠祖之廟。 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 祠為三楹,高7.45米,東西橫寬10.06米,南北縱深8米。 祠內安放孟氏大宗戶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製神主牌位。 古時卿大夫立廟,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則祧而遷其主。 孟氏大宗,以孟子為不祧之祖。 孟府大堂東側建有“五代祠”,祀大宗主鬯之五世,降則遷其太高祖以上之主於此,遠依始祖, 昭穆秩然。 祠門上正中懸掛一豎匾,上書“孟氏大宗祧主祠”七字。
2019-08-18-11-04-14
介紹牌
2019-08-18-11-04-23
2019-08-18-11-04-34
正面照

亞聖殿

亞聖殿是孟廟主體建築。 殿為七楹,高17米,進深20.48米,
橫寬27.7米,是一座綠色琉璃瓦覆頂、重簷歇山式宮殿型建築。 大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 現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重建,後又經過十數次重修,始成為一座金碧輝煌 、畫棟雕樑、重簷飛翹、 歇山轉角、丹薨碧瓦的宏偉建築。 大殿四周,列有擎簷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 柱下以石鼓為礎,彭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托。 據考證,石刻覆蓮是宋代建造此殿時所刻製,而巨型石柱則為明代維修此殿時所製。 殿前廊簷下的8根石柱,都飾以淺浮雕,殿門兩側4柱正南面鐫刻翼龍在雲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見。 其餘各面刻有寶相牡丹或纏枝西番蓮花。 殿簷下的梁坊斗拱皆飾以雲龍和彩繪貼金工藝 ,可謂精美絕倫! 大殿正面重簷之間,高懸一匾,上書“ 亞聖殿 ”楷書貼金大字,四周環繞以精雕的5條金龍。 殿之正面朱槅並列,正中門額上懸掛“道闡尼山 ”橫匾一塊。 殿內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兩柱正面凸鐫一副巨型抱柱對聯:
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
門匾和對聯均為乾隆皇帝手書。 大殿正中,在雕龍貼金的神龕內,供奉著袞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 孟子塑像在“文革”期間被毀,1986年重塑恢復如舊。 東側神龕內,供奉著孟子弟子利國侯樂正子的塑像。 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戰國時魯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四日被封為利國侯。 朝廷封侯詔旨稱樂正子“學古之道好善,優於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萬古不泯。”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鄒縣令胡繼先編纂的《鄒志》中,記述樂正子,“孟子曾以'善人'、'信人'稱之。嘗仕魯,薦孟子不果。魯欲使之為政,孟子聞之喜而不寐焉”。 進入殿內,使人頓有肅穆之感,而生景仰之情。 抬頭仰視團龍彩繪的承塵藻井 , 矞皇輝奐。 在藻井之下,橫懸清雍正皇帝手書“守先待後”金匾一塊。
宏偉壯觀的亞聖殿 ,除用於紀念孟子之外,還是一處集古代建
築、雕刻、鑄造、繪畫於一體的藝術博物館。 它既有創建時的石刻覆蓮柱礎,也有明代大修時增添的減地淺線雕刻石柱,又有清康熙年間重建的木架結構,可謂古代建築之典範。 它與曲阜孔廟的“ 大成殿 ”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2019-08-18-11-06-14
介紹牌
2019-08-18-11-06-00
正面
2019-08-18-11-02-54
2019-08-18-11-02-59
後面與側面
2019-08-18-11-06-25
2019-08-18-11-07-01
匾額
2019-08-18-11-07-29
2019-08-18-11-07-36
屋頂壽首
2019-08-18-11-08-26
焚香處
2019-08-18-11-09-02
2019-08-18-11-09-12
2019-08-18-11-09-23
大殿內部

東西兩廡

“ 兩廡 ”位於亞聖殿前東西兩側,為左右對稱式建築,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 今存兩廡為清代建築,建國後多次維修,1987年曾大修西廡落架。 兩廡各7楹,高7.8米,縱深8.35米,橫寬25.28米。 兩廡是供奉孟子弟子和歷代對於孟子學說有研究有貢獻的學者的場所。 孟子弟子從祀,始於宋政和五年(1115)年。 據元元貞元年(1295年) 司居敬 《重修騶國公廟碑銘》記載:“ 元貞元年 ,居敬既修建縣學,為營兩廡新階,配公孫醜而下十有九人,冕服視爵秩從祀焉。”兩廡室內各建神龕三座,內安放木製神主牌位,並無塑像。
2019-08-18-11-10-20
2019-08-18-11-11-28
介紹牌
2019-08-18-11-10-57
2019-08-18-11-11-33
兩邊的建築

天震井

亞聖殿前的露台之下,甬道東側,有古井一口。 據井旁碑刻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廟前演戲,忽日中聲震如雷,聞者環顧失色,見階前陷有甓甃圓痕,熟視乃井也”,“十二年為修廟之用,額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之以石,並書其跡從誌異雲。六十四代孫孟尚錦識。”井畔石欄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清代詩人葛臨緒曾有《題天震井》詩一首:
古井瀾翻近廟堂,天驚石破水泉香。
汲來修綆原無底,洙泗淵源一脈長。
2019-08-18-11-12-59
介紹牌
2019-08-18-11-13-05
2019-08-18-11-13-11
井口與其周邊 
2019-08-18-11-13-36
拍攝家人

乾隆碑亭

2019-08-18-11-15-01
介紹牌
2019-08-18-11-14-50
外觀

致敬門

2019-08-18-11-17-32
2019-08-18-11-17-52
2019-08-18-11-18-21
外觀
2019-08-18-11-19-33
過了致敬門有一個休息處

養氣門

2019-08-18-11-19-08
2019-08-18-11-18-54
外觀與介紹牌 這邊就是孟子廟的出口

孟府

孟府,是孟子嫡係後裔居住的宅第。 與同在鄒城的孟廟 、 孟林合稱“ 三孟 ”。 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 孟廟西側,廟、府僅一街之隔。 因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孟軻被封為“鄒國亞聖公 ”,孟府因此被稱為亞聖府。
孟府始建年代不詳,據推測是宋 景佑四年(1037年),建孟廟的同時,建造了孟府。 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遷建孟廟於城南的同時,遷建孟府於孟廟之西側。
孟府平面呈長方形,初建時規模較小,後經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後七進院落,前部分為三個大院,後部分為左中右三路。 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衙,中為內宅,後為花園。 建築格式為前堂后寢式。 擁有樓、堂、閣、室共計148間。 南北縱長226米,東西橫寬99米,共佔地約合65.3畝,總面積約合2.24萬平方米。
孟府是國內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和封建地主莊園之一。
2019-08-18-11-21-10
平面圖
2019-08-18-11-22-08
大門在整修 所以從旁邊小門進來

禮門

穿過大門裡面的第一進院落,正北為二門,也叫“禮門”。 其建築格式基本同於大門,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橫書“禮門義路”四字。 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而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笏的文官形象,顯示出孟府一派威嚴煊赫的氣勢。 [
2019-08-18-11-23-27
介紹牌
2019-08-18-11-22-58
2019-08-18-11-23-54
外觀
2019-08-18-11-23-44
再補一張平面圖

儀門

位於二門之內迎面正中,屏門兩側無垣牆連屬,類似遮堂門,名為“儀門”。 全系木結構,整個門坊頂僅有2根圓柱支撐,下有巨型石鼓夾抱,兩柱之上承托著一簇彩繪艷麗的大門坊頂,前後綴著倒垂的4個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 此門平素緊閉不啟,只有遇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親臨、迎接聖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鳴禮炮13響後,才徐徐開啟。 故又稱“儀門”。 這種屏門,在封建社會裡只有列土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之為“塞門”。 [
2019-08-18-11-24-11
2019-08-18-11-24-23
外觀與介紹牌

日晷

2019-08-18-11-24-56
介紹牌
2019-08-18-11-25-02
外觀

孟府孟府大堂

穿過儀門,院中有一片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兩側豎立有精雕的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圍護的丹墀,兩株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參天古檜,在台前甬道兩側遮天蔽日。 幾叢翠竹亭亭玉立,給人以官府衙門幽深雅靜之感。 丹墀的東南角,設置有“日晷”;西南角,設置有“嘉量”,完全仿效皇宮的格式。 其後,便是五楹出廈的正廳,即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 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官員、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之所。 大堂高大寬敞,堂前簷下正中懸掛著清世宗 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龍邊金字,熠熠生輝。 門兩側簷下廊柱上,懸掛著隸書金字抱柱楹聯:
孟府
孟府
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 ,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
大堂內正中,設有高出地面的木製暖閣,內設公案。 案上擺放著文房四寶、籤筒、印合。 兩邊有一副對聯:“禮門儀路加規矩, 智水仁山古畫圖。”大堂內原還懸掛一幅孟子嫡裔、七十代孫孟廣均書題的楹聯:額曰:敬守七篇;聯曰:傳家世守三遷訓,七篇仁義報國常。 暖閣兩側陳列著“肅靜”、“迴避”、傘、扇、旗、鑼等各種執事和“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等紅底貼金大字的官銜牌,以及黑紅棍、皮鞭等刑具。
大堂前東西兩側,是孟府管理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執事等辦公機構的場所。 大堂前左右設鼓樂樓為奏樂之處。
2019-08-18-11-25-26
介紹牌
2019-08-18-11-25-10
外觀
2019-08-18-11-25-50
2019-08-18-11-25-59
內部照片
2019-08-18-11-26-49
其他角度外觀

孟府內宅門

大堂之後是孟府內宅。 內宅門的外檐木坊上,鏤空雕刻著“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鶴鹿同壽”等各種圖案,門兩側倒懸著雕花垂珠,工藝相當精美。 內宅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內,為加強防範,門前闢有一條幽徑,左右兩則各有一角門 ,名為更道,是當年為內宅巡邏的更夫行走的通道。
2019-08-18-11-27-17
走旁邊小路進去
2019-08-18-11-27-40
介紹牌
2019-08-18-11-27-50
外觀
2019-08-18-11-28-48
門下拍

孟府世恩堂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 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 四合院建築。 院北是雕樑畫棟、彩繪華麗、明三暗五、前後都有迴廊的正廳,即“世恩堂”。 明間正上方懸有“世恩堂”楷書巨匾,傳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所書。 堂內陳列著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 正壁上有孟子嫡裔、七十三代孫孟慶棠書題對聯一幅:錦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 兩次間以雕花菱龍及格扇門相隔,兩稍間為硬夾山 ,有房門通連。 堂內陳設古木家具、櫥、櫃、八仙桌、太師椅,雕花頂子床,壁上掛有蟠桃祝壽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畫。 案几上陳列有玉器、古玩等。 1948年前為孟子嫡裔第74代孫、亞聖奉祀官孟繁驥夫婦居住。 院東南有一株古老高大的荼糜花(俗名十里香),每當春夏之交,滿樹潔白,盛開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 此外,院內還種有冰糖石榴、核桃、月季、紫荊等花木,把小院點綴得格外幽靜典雅。 [1]  
2019-08-18-11-29-18
介紹牌
2019-08-18-11-29-02
外觀
2019-08-18-11-29-37
2019-08-18-11-29-39
2019-08-18-11-29-42
內部照片
2019-08-18-11-31-53
2019-08-18-11-32-00
2019-08-18-11-32-04
中間穿過很多沒有介紹的房子

後學

“前學”位於孟府第一進院落西側,為一組四合院。 “後學”位於孟府第6進院落“緣綠樓”西側,亦是一組古老四合院。 清道光年間,孟子第70代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曾在“前學”、“後學”辦學招收孟氏後裔子弟學習,稱“三遷書院”。 後“兩學”逐漸荒廢。 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側建一兩層樓房,每層各5間,開辦“孟氏子弟學校”,招收孟氏後裔入學,至建國前夕停辦。 孟府最後是孟府花園。
孟府內還保存著封建帝王所賜的朝服、龍袍、聖旨、誥封、家族檔案、印書木版、古書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2019-08-18-11-32-28
介紹牌
2019-08-18-11-32-33
2019-08-18-11-32-43
外觀

見山石

2019-08-18-11-35-19
介紹牌
2019-08-18-11-35-23
外觀

見山堂

2019-08-18-11-35-30
2019-08-18-11-35-40
是個很窄的通道 只拍匾額 

嘉量

2019-08-18-11-36-12
2019-08-18-11-36-16
介紹牌與外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