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廟
岱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 泰山南麓,俗稱“ 東嶽廟 ”。 始建於漢代,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 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 壇廟建築的佈局與構建同宮殿建築一致,建築體制略有簡化。岱廟創建於漢代 ,至唐時已殿閣輝煌。 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 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1] ,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天貺殿 ,為東嶽大帝的神宮。 廟內存有秦朝 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 。 岱廟與北京故宮 、山東曲阜三孔 、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 ,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 [2]
今天的路線圖
岱廟坊
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是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寬9.8米,深3米,總體略呈方形造型端正,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 螭吻凌空, 斗拱層疊,簷角飛翹,脊獸慾馳。 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 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 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是滾墩石,石上前後有立雕蹲獅兩對。 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舖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 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 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岳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
正面
簡介與平面圖
正陽門
正陽門位於岱廟坊後,正陽門始建於宋,毀於二十世紀中葉。 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5間,為九脊單簷歇山頂 ,覆黃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簷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額枋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簷翼然,翩翩欲飛。 正陽門有兩扇朱紅大門,門上鑲有81個鐵製饅釘,有舖首,象徵著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 廟牆四角有角樓,按八卦各隨其方而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北為乾,西南為坤。 門樓、角樓均於民國年間毀壞。 1985年重建正陽門和五鳳樓,黃瓦蓋頂,點金彩繪,高聳巍峨。 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樓,五彩斗拱 ,飛簷凌雲。正陽門內迎面是配天門,穿堂式,築於石砌高台上。 門上懸當代書法家舒同書額。 門內原祀青龍、 白虎 、 朱雀 、 玄武神像,1928年毀,今為大汶口文化展室。 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侯殿,祀周朝諫官唐宸 、葛雍、 周武西為太尉殿,祀唐武宗時中書郎杜。 兩配殿神像毀於1928年。 門兩側有碑碣 21塊。 東側有《宣和重修泰嶽廟碑》、《大元太師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銘》等;西側有《 大宋封東岳天齊仁聖帝碑 》等
正面
配天門
正面照片
靈侯殿
正面與匾額
宣和重修泰岳廟碑記
正面與背面
炳靈門
正面
秦泰山石刻石
介紹牌
正面
漢柏連理
介紹牌
正面
院子北側的高台
東御座
東御座位於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 其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漢柏亭相對。 院內殿宇毗連,步廊環圍,1985年闢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 正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 配殿內陳列泰山祭器。 殿前松柏下,東有宋真宗御製《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正面
太尉殿
正面
匾額
仁安門
匾額
正門
介紹
從下往上拍
經幢
介紹牌
正面照片
大宋天貺殿碑
介紹牌
正面
側面
背面
去東岳封號碑
介紹牌
側面
鐘樓
正面
大觀聖作之碑
介紹牌
正面
大金重修東岳廟之碑
介紹牌
正面
大宋封祀壇碑
介紹牌
正面
乾隆重修岱廟碑記
介紹牌
正面與側面
摸福遊戲
介紹牌
就是繞著石頭
天貺殿
天貺 (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 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 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 天貺殿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面積近970平方米,大殿建於長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重簷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簷間懸掛“ 宋天貺殿 ”的巨匾,簷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複斗式藻井 ,餘為方形平棋天花板。 殿內供奉泰山神即東嶽大帝 。 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 封神演義 》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凶禍福。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遙參亭 ,1936年移此。 殿內東、西、北牆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名《 泰山神啟蹕回鑾圖 》,長62米,高3.3米,描繪泰山之神出巡的盛況。 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鑾。 整個畫面計675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相間,繁而不雜,是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 大殿重台寬廣,雕欄環抱。 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有御碑亭 ,內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
殿兩側原有環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連接,內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 東廊中間有鼓樓 ,西廊中間有鐘樓,均毀於清末。 1982年後,陸續重建環廊與鍾樓。 今東廊內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漢衡方碑 》、《 漢張遷碑 》、《晉孫夫人碑》、《魏齊隋唐造像記刻石》、《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唐鴛鴦碑》、《唐經幢》、《宋升元觀敕牒碑》、《金濼莊創佛堂之記》、《金重修天封寺碑》、《 五嶽真形圖碑》、《登岱八首》、《太極圖》、《谷山寺敕牒碑》、《頌岱詩》、《乾隆御製詩》、《望岳詩》 、《築橋碑記》等名碑19塊。 西廊內陳列漢畫像石48塊。 殿前院, 古柏蔽蔭,碑碣林立:東有《宋封祀壇頌碑》、《金重修東嶽廟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廟碑記》;西有《大宋天貺殿碑銘》、明太祖御製《封東岳泰山之神碑》;中立《 大觀聖作之碑 》、清康熙年間《重修岱廟記》等。
正面
匾額
中寢宮
寢宮外的涼亭
內部照片
背後
後寢宮
介紹牌
正面
匾額
近拍
背面
銅亭
銅亭又名“金闕”,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鑄。 亭為銅質,施以鎏金,亭長4.4米,寬3.4米,內祀元君銅像。 璀璨耀目,端莊渾重,該亭以仿木結構形式裝配而成,為重簷歇山式 ,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冶鑄工藝。 20世紀70年代遷入岱廟。 泰山人文景觀之二絕——秦刻石, 也稱李斯碑。 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詔書,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體書刻製成的。 小篆字體筆劃簡易而形體整齊秀美,較繁贅的大篆更為人們所喜愛。 《 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頂,後漸磨損。 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廟,曾被盜而又追回。 尚存完整者7個字“臣去疾臣請矣臣”,半殘者三字“斯昧死”。 《泰山秦刻石》已成為稀世瑰寶。介紹牌
正面照片
紫園
園區就是擺滿了一堆盆栽
厚載門
測面
登上城樓
俯瞰下面的庭園
紫園隔壁的水池
鐵塔
岱廟後院的東西兩側,東為銅亭 ,西為鐵塔 。西側的鐵塔為明嘉靖年間鑄,造型質樸雄偉,原有13級,立於泰城天書觀,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飛機炸毀,現僅存3級,高約4米,1973年移此。介紹牌
正面
醴泉
正面
鐘樓
正面
雨花道院
介紹牌
院子門口
魯班殿
正面
配天門
正面
泰山經石峪刻石
介紹牌
外觀
廟中其他文物
最後補一下廟外觀 石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