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澳門必吃的美味..雖然感覺跟肯德基賣的差不多.不過還是都會來,
由於一天所拍攝的景點圖片太多..因此分兩篇來寫感覺不會冗長.其實真的很冗長.不過希望能帶給大家每個景點內外的所有可能被注意的細節而不只是正面拍一張就應付了事
第二天可以說是我澳門之旅走最多路的一天..依據這地圖由南往北走不錯過任何一棟建築物以及景點(依序路線:海事博物館----媽閣斜巷---港務局大樓---亞婆井前地---主教山小堂---鄭家大屋---聖佬愣佐教堂(順風堂)---崗頂劇院---聖奧斯定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何東圖書館--盛記白粥--義順雙皮奶--民政總署--三街會館--仁慈堂大樓--玫瑰堂--九如坊--大堂--檸檬車露--盧家大屋--女媧廟--康公廟--大三巴牌坊--瑪家烈蛋塔)
盛記白粥
來到網路上推薦的必吃名品...外表看來真的很樸實..不過離議事亭前地真的很近...照片右方的路直走便到.
一路上吃吃喝喝到這邊也飽.因此也只點了甜品...室內環境還蠻乾淨..隨時都有人在掃地
不過這種路邊的感覺比較像是當地人常吃的粥
義順雙皮奶
在這邊有兩家...離的相當近.不過口味都一樣...雙匹奶這東西在台灣很少能吃到
架上放著一碗碗半成品........桌上就是個人最愛的口味紅豆雙皮奶..
澳門相當忙碌的新馬路上...騎樓外面就是馬路..走起來相當不習慣.在台灣騎樓外面還會有一條人行道
民政總署
就在議事亭前地對面..中間隔著新馬路
不過裡面可看的東西很少...只有建築外觀還有歷史用途比較有意義
議事亭前地..很大的廣場.很多的人群..被很多有特色的建築包圍
三街會館(關帝廟)世界遺產
會館在明代末年已經出現,至清代粵海開關以後始定名為「三街會館」。「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三街會館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小小的廟竟然有這麼大的歷史考究...大門也只容兩人擦身而過
裡面供奉著關公
廟裡一景
在這邊的巷子裡..看到用棚子搭起來的小販..賣一些當地流行的服飾...後面搭配著歐式建築以及更遠處的現代化高樓...
仁慈堂大樓(世界遺產)
於1569年,天主教澳門教區的首任主教賈耐勞 (D. Belchior Carneiro) 創立澳門仁慈堂,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仁慈堂大樓建於18世紀中葉,1905年以新古典主義的表現方式加建拱廊部分,修成甚具古典文化特色的建築模樣。昔日的仁慈堂又被稱為支糧廟,據《澳門記略校注》一書所記載,因昔日仁慈堂屬下的老人院及醫院等慈善機構的職員都會到該處支取薪水。
玫瑰堂(世界遺產)
天主教澳門敎區主敎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是本澳所餘不多的天主敎節日活動,極具特色。巡遊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元後團女團員抬著,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遊行,沿途誦念玫瑰經,歌唱聖詩,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値得留意的是,遊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蹟。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敎山時,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遊隊伍手持蠟燭遊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場面旣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敎氣氛。剛好有兩位西方人..在這邊錄影取景.我猜應該是旅遊頻道相關的電視節目
正面照...這邊也是分為前後兩個區域..前面為教堂的主祭台...一般人不可進去
玫瑰堂的主祭台是最華麗的一個..屋頂上還有多明我會的徽號
主祭台裡面的各種精緻小物..由於不可能進去拍.因此只有拿著望遠鏡頭一窺其所有細節
除了主祭台外.兩側也有供人膜拜的雕像與祭台
虔誠的信徒..從他們的眼神好像看到一種平靜與希望
九如坊
九如坊藏身在這小小的巷弄.不過明天才會來吃
大堂(世界遺產)
大堂又稱主教座堂或大廟,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內裡裝嵌有富藝術性的顏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雙塔式建築物,舉凡澳門教會的大慶典,必在此舉行。
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聖彼得。建築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莊嚴純潔,內部精麗巧飾,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遺物及古蹟。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16、17世紀時的主教骨殖或遺體,都葬在大堂內。而一些宗教名畫如《聖約翰受洗圖》、《日本天主教徒在長崎被釘十字架圖》等多禎,也曾保存於大堂內。
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聽這頭銜好像是教堂的首領感覺
大堂前地上的十字架與噴泉
正面拍攝...與玫瑰堂相比樸實多...不過有三個祭台..前左右
主祭台上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不過背後的彩色玻璃則是吸引了我的鏡頭
左邊的祭台
右邊的祭台
信徒與修女..不過剛進門修女會熱情的招呼我們..當然不是講中文..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熱忱
檸檬車露
這些都是手工冰.加上還有澳門航空送的折價券
所以一定是要來兩三球才過癮
歇腳亭.麵線.胡椒餅..這可是台灣名牌
盧家大屋(世界遺產)
有兩個取光的內庭,依風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擋煞氣的屏風。主立面入口部分內凹,為中式典型形式;而窗的設計,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盧家大屋高兩層,以厚青磚建造;佈局仿廣州西關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大屋分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三進即分有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以屏風相隔,屋內佈置多個天井,便於通風和採光。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鑄鐵欄桿,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正立面窗戶全為葡式百葉窗,其中以上方左右兩扇最為精美。窗扇以金屬包角,百葉窗上加半圓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裝飾。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
由於正面照不知從何照起..因此只拍了這
門口的土地公牌扁
第一個取光內庭...感覺好像跟江西的徽派建築有幾分神似
第二個取光內庭...
屋內一角
恆友咖哩
本來沒打算要來澳門吃這.不過看人潮這麼多..那就不免俗的來一碗
吃起來總是覺得一般
豬扒包
澳門賣豬扒包的商店很多..每一家都不少人.尤其是在往大三巴的路上..我們就隨便找一家買來吃
在花台附近都是吃豬扒包的人...
連麻雀都來準備搶奪那掉在地板上的麵包渣
澳門商業銀行...來澳門這邊一般人都是攜帶港幣..不過記得要來銀行換成澳幣..100港幣可以兌換成103澳幣.比一般路邊的兌換店.多了一塊澳幣..不嫌麻煩的人可以省下一些錢
往大三巴的沿路上坡.肉乾店還有鉅記手信都很多家..其實是可以沿路一直試吃上去..來回兩趟可能就吃飽了
女媧廟
座落在草堆街與大三巴街交界處,廟宇建築與普通民房相似。該廟正門原向大三巴街,今門前空地為神殿故址,並無草堆街;廟後與布疋店相連,鋪向草堆街。1914年冬,布疋店失火,波及女媧廟,焚燬正殿,只餘偏殿。當局清理災場後,不許重建廟宇,開闢街道。女媧廟只得半壁,經過修葺,從旁闢戶,加奉呂祖,名為“靈岩觀”。
康公廟
位於十月初五日街的康真君廟內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漢代之帥李烈,保國有功,受封成為康公。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漢代之帥李烈,保國有功,受封成為康公。左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右為西山金聖候王,偏殿前為六祖聖佛,後為漢代神醫華佗先師。該廟專主民間喜慶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於清咸豐間雕刻而成,並有船,鯉躍龍門、龍鳳呈祥及鶴延年吉祥圖案,該石專給善男信信女向神佛禮拜奠酒之用,因而稱為“酒船石”
從女媧廟走過去經過一段不近的路程...沿途還要人車爭道
正門拍一張
門口的石獅子.可是一點都不雄偉
廟內一角..雖然有了200多年的歷史.不過建築都設計上可是都不太講究.也不華麗.只能說儉樸
大三巴牌坊(世界遺產)
第一天到大三巴...只是先稍微看一下方位角度光線..明天才會過來正式拍
瑪嘉烈蛋塔
每次到澳門必吃美食名店...
最後在回家的路上拍了新葡京與永利酒店
攝影器材清單:
機身: Canon 5d canon 50d
鏡頭: Sigma 150-500mm/5.6-6.3,Sigma 50mm/2.8,Canon EF 28mm/1.8, Tokina 10-17mm/3.5-5.6, Canon EF 85mm/1.2L,Sigma 150mm/2.8
腳架:Feisol ct3441
更多的照片在FLICKR歡迎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