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廟裡的香環,密集的不像話.燈光透過那微小的隙縫所營造出來的氛圍特別好,
教堂裡面的燭光讓人異常覺得溫暖
第二天可以說是我澳門之旅走最多路的一天..依據這地圖由南往北走不錯過任何一棟建築物以及景點(依序路線:海事博物館----媽閣斜巷---港務局大樓---亞婆井前地---主教山小堂---鄭家大屋---聖佬愣佐教堂(順風堂)---崗頂劇院---聖奧斯定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何東圖書館--待續下半部)
我們從酒店搭了21A公交路線到媽閣廟站
海事博物館
是澳門歷史最悠久博物館,對面是媽閣廟。當年是因為葡萄牙人第一次登陸的地方,因為他們不清楚這地方叫什麼名字,問當地居民的名稱,居民回答道:「媽閣!」從此成了澳門(葡文Macau,英文Macao)名稱的由來,為了紀念此事,以及表示其龐大的海事設備,便在媽閣廟的對面設立這所海事博物館。
博物館像一艘白帆的三桅船,館內的設計是以中國、葡萄牙及澳門的航海事業為主來劃分為專題展區,把早期中國與葡萄牙之間海上往來貿易的繁榮景象及航海探險家的驚險旅程展示出來。內裏有海上航行的一些神話,而展品主要分為四個主題,包括捕魚活動、航海與發現、海洋生物學和海事活動與天文地理學。
不過當天到達卻是關閉的狀態..只能期待下次囉
媽閣廟(世界遺產)
澳門三大古剎中最古老者。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媽閣廟始建於1488年,時值明朝。當時媽閣廟門前已為澳門之海岸線,是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作業之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廟宇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又稱神山第一殿)、石殿(又稱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便是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俱備。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菩薩。不少西洋畫家亦曾描繪了廟前繁華景象,而媽閣廟亦出現在最早一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
廟前的廣場簡稱媽閣廟前地...因為是世界遺產因此有著咖啡色的柱子
很喜歡來一張獅子跟門口的合照..
氣派的大門與高塔
香火鼎盛因此廟裡就有賣香的小販不過有點貴就是
虔誠的香客
廟裡一角
很多人用手摩擦把手震動.不過這玩意我是不太會玩..
廟裡面最引起我目光的就是這一圈圈的香環密集的掛在屋頂上
屋頂上的燈光透過香環的掩映那種光線很美
這時候拿出150-500mm大砲.來張特寫..
媽閣斜巷
我沿著這條路往上走..
鉅記餅家的店開滿了整個澳門景點..不過現場吃的跟買回家的口感差很多..可能現場都是手工做的比較好吃
這是一條應該商業化的步行道.不過抬頭一看居民的衣服有時候會晾在頭頂上
雖然是一個小斜坡.不過在滿報紙的自行車要騎上去也是很難
經過新港務局大樓.一度讓我以為景點就這樣逛完了...不過看了指標就知道還有舊的
港務局大樓(世界遺產)
港務局大樓於1874年建成,初作為在澳門的印度藉警察之營地。1905年,改為船政廳(今天的港務局)和水師巡捕所(相當於今天的海關)的辦公地點,故被俗稱為水師廠。由於港務局大樓位處於媽閣內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樓頂設置的颱風信號站讓漁民、船隻與居民得知風球信號。隨港務的發展,今日的港務局大樓已不足以應付港務局的需要。港務局的辦公室已搬至林茂塘的海港樓,港務局大樓的重要作用逐漸淡出。拍港務局大樓的經典構圖一定要把草地上的船錨一起拍進去..
地磚上的圖騰...雖然看起來很一般的地磚.總覺得很古典的味道
建築物裡面很多區域的不能隨便走動.畢竟還是有人在這辦公...不過剛進去的大廳迎接我的是一根大砲
門外的長廊如果在光線的配合下很適合拿來人像攝影
歐洲風格的建築外貌
這裡的馬路更小了..公車跟牆壁幾乎貼近了..沒有人行步道的空間
媽閣斜巷旁的小路雜草叢生.也可以看到樹根與民居的結合.只能說這區並沒有被嶄新的高樓與華廈所取代..可能是因為世界遺產的關係.這裡的建築演化就這樣被停下來..停在50年前的風貌
看到這路牌表示來到了亞婆井前地.不過我先選擇了去主教山小堂看
亞婆井前地
由於是陰天的關係.加上這邊不是遊客的主力景點.因此人很少.我在這邊待了15分鐘也沒有遊客經過.
沒有垃圾的垃圾桶..也可以知道遊客很少
狗狗廁所..這個設施真讓人意外.表示附近很多人養狗吧.在澳門逛這麼久也只這裡看過
主教山小堂
主教山建後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鐘樓高聳入雲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1622 年始建於砲台旁,殿堂簡樸,山徑迂迴。1892 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十字架莊嚴肅穆,配以花草叢,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遊人甚眾。主教山小堂成為西端的地標 ,比鄰聖堂的建築物成為澳門教區主教的寓所。 這邊也是澳門的制高點.因此可以遠眺旅遊塔..風景很好
正面來一張..牆壁泛黃..不過這棟並不是世界遺產.
雕像遠眺.也是經典構圖之一吧
教堂旁邊被鐵門擋住..這邊應該是禁止參觀
踏進正門便可以看到門旁邊貼著各個教堂的禮拜時間(營業時間)
告解室..信徒在這邊跟神職人員懺悔過去
看起來向是給人捐錢的地方.因為只有裝錢的箱子會上鎖上面還一個洞
教堂內部的彩色玻璃窗戶....
教堂內部大廳...由於是天主教堂因此都有分座位區跟前面的不知道叫啥的區域.應該是給神父用的...這邊的窗戶可能是因為是羅馬式建築.因此窗戶是圓拱型的匡
澳門的水表
\
一般民宅也是有祭拜的地方.很傳統的南方信仰
鄭家大屋(世界遺產)
鄭家大屋約建於1881年,由鄭文瑞籌建,鄭觀應協助父親興建。其後,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常與鄭觀應在此議論時政,相討救國救民的路徑。在1894年,鄭觀應在此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1907年,鄭觀應完成了《盛世危言後編》。1950年代的鄭家大屋曾分租,高峰期曾住了70多戶人,共300多人。約在1990年,有發展商從鄭家後人收購了鄭家大屋的屋權。自鄭家後人遷出後,曾被多戶佔據。當中不少文物亦成為賊人的目標,以致破敗不堪。自1991年開始,澳葡政府已跟發展商談判收購鄭家大屋,可惜一直不成功。經多次磋商後,澳門政府終於在2001年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鄭家大屋的業權。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由於今天休息.無緣得見內貌
聖佬愣佐教堂(順風堂)世界遺產
教堂建於十六世紀,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華人稱為風信堂,粵語則取諧音稱其為風順堂,含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教堂內部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型,木製拱頂垂降而下的枝型大吊燈,是內部最華美的裝飾,教堂外觀則是歐洲古典建築基礎上展現巴洛克風格,採對比色彩裝飾,藍色的頂棚搭配黃色的牆面,簷部以白色勾勒出線腳,局部並點輟著亮麗的金黃色,用色典雅而醒目這邊周圍並沒有太大的空地可以拍清楚整體建築,因此只能在馬路對面拍.
再進去之前先到附近街口吃一碗牛雜麵.不過重點不是他多好吃.而是這樣小碗要16澳幣...有點貴
走過一段長階梯..不過在馬路的轉角有一顆巨大的榕樹..樹齡應該10年以上..因為樹的氣根非常長..在澳門這樣的老樹老建築都很多..可能是無法都市更新所以就不用砍老樹蓋房子..
教堂外的花圃.不過感覺並沒有太多的規劃.只是把一盆盆的盆栽擺上去..
透明的玻璃磚上..述說有關耶穌的故事
進來之前先看到這一張..上面寫禁止商業攝影..因此拍婚紗或拍model可能就不能來拍
正面照..
站在中間往前往後拍.這樣會更清楚一些
從側面拍...也一樣的視覺感受
拿長鏡頭特寫雕像..因為在教堂裡面有一個區域是封閉的.因此要拍出比較大的特寫照片..長鏡頭是必須派上用場
華麗的枝型大吊燈...與彩色窗戶一起拍也是蠻有味道
最後用了修圖的手法表現出溫暖的意念
崗頂劇院(世界遺產)
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建築物,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以綠色為主色並以墨綠色門窗襯托[2]。伯多祿五世劇院高41.5米,寬22米,中式坡屋頂之屋脊高為12米,屋檐高為7.5 米崗頂劇院的。劇院正立面為一面寬15.7 米的羅馬圓拱式門廊,門廊頂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結,其下則是由四組愛奧尼柱式倚柱組成的三個券洞。八條倚柱均長約6米,山花及柱子上裝飾簡單。至於其側立面的牆上,連續開滿九個寬2.45 米的羅馬圓拱式落地大窗,加強屋面水平感和表現渾厚的氣度。
由於空地狹隘.因此只能用魚眼鏡頭拍.變形是很厲害
在旅遊的途中坐下來思考.會有不一樣的攝影角度與構圖.因為這邊並沒有遊客.因此在這邊可以享受那鬧區理得寧靜
聖奧斯定教堂(澳門唯一應與佈道教堂)
由西班牙修士建於西元1591年,經1874年整修才成今日的外觀,教堂前有空地,後有鐘樓,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構圖設計,入口頂部中央供奉著聖母像,黃色外牆裝飾著漩渦形的圖案與白色線腳,設計簡約端莊,每年復活節(四旬期),前這裡都會舉行苦難耶穌聖像遊行,儀式,由信眾護送教堂內的苦難耶穌聖像至大堂,第二日返回場面十分隆重,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澳門天主教會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因為是世界遺產不免俗的也拍一下外觀以立牌
澳門的大教堂一般來說很多都是大門進去在分為左右兩個小門..鮮少可以從門口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深處
挑高的的建築..正面拍起來很壯觀..想像一下在這邊舉辦的禮拜...如果人滿..應該很莊嚴
這邊的天主教堂都分為兩區...內部的區域總是設計精美...不過因為不能貼近拍..這邊就要帶著長鏡頭在管制區外面拍照
天花板上的圖騰..拿著500mm拍出來的.不過並不清楚確切的含意
耶穌扛著十字架...宗教故事
懺悔的地方
巨型吊燈
偷拍老婆的照片...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修院及聖堂屬巴洛克風格。正面有三個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長軸長27米,短軸長16米,長軸兩端分別為入口前廳及主祭壇。祭壇供放其主保(聖若瑟)像,裝飾甚多,其中兩組四枝腰纏金葉的旋柱最具特色,柱頭則以破山花形式收結。而與之呼應的是入口前廳中四枝支撐二樓唱詩台,來自原聖方濟各修道院的木製盤旋柱。四個拱頂形成一四邊內彎之正方形空間,其上以一羅馬式穹窿封頂,穹窿直徑為12.5米,頂部高度為19米,開有三環各16個窗戶,其中最高一環為假窗,另兩環才具有透風及採光功能,穹頂內側為白色,中間是黃色的耶穌會會徽。教堂正立面為一雄渾的牆體,寬24.6米,高19米,大致分為上下、左右各三部份,頂層兩邊為對稱之鐘塔,塔頂為琉璃瓦頂,其左鐘塔三個窗洞放有大銅鐘,左邊鐘塔正面窗亦有一銅鐘,以及一小門通往天台,中間山花中有一耶穌會會徽雕飾。
後來才知道聖堂可以進去...算是遺漏了這個景點...只有拍到沒開放的修院鐵門
何東圖書館
建築物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D.Carolina Cunha)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於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41-1945)。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兩張圖都是介紹何東圖書館的地標牌.一個古典述說著歷史.一個現代表明現在的功能
剛進去看到這人頭像..有被吸引到目光
圖書館是寧靜的地方.內部並不太能拍照
正面照並不好拍..因為沒有廣闊的空地
攝影器材清單:
機身: Canon 5d canon 50d
鏡頭: Sigma 150-500mm/5.6-6.3,Sigma 50mm/2.8,Canon EF 28mm/1.8, Tokina 10-17mm/3.5-5.6, Canon EF 85mm/1.2L,Sigma 150mm/2.8
腳架:Feisol ct3441
更多的照片在FLICKR歡迎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